加味归脾汤
《保婴撮要》卷十三:加味归脾汤
人参 黄耆(炒)茯神(去木)各60克 甘草(炒)白术(炒)各30克 木香1.5克 远志(去心)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(炒)各3克
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,胸胁作痛,或肝脾经分患疮疡;或寒热惊悸无寐,或便血盗汗,疮口不敛。
上药水煎,乳母服,儿亦服之。
《医宗必读》卷八:加味归脾汤
人参 炙黄耆 白术 当归 茯苓 酸枣仁各4.5克 远志肉2.4克 木香 甘草<炙)各1.5克 龙眼肉6克 大枣2枚 煨姜3片 菖蒲2.4克 桂心1.5克
补益心脾。治心虚悸动而痛。
用水400毫升,煎至200毫升,食后服。
《正体类要》卷下:加味归脾汤
当归3克,茯苓3克,白术3克,炙黄芪3克,龙眼肉3克,远志3克,炒酸枣仁3克,木香1.5克,炙甘草0.9克,人参3克,柴胡2克,山栀2克。
健脾养心,益气补血,兼清肝热。主气血虚弱,心脾郁结。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《金鉴》卷四十八:加味归脾汤
归脾汤加朱砂、龙齿。
妇人产后,忧愁思虑伤心脾,惊悸恍惚者。
《正体类要》卷下:加味归脾汤
归脾汤加柴胡、山栀。
妇人血虚,心脾郁结,经闭发热,产门不闭,及乳岩初起;脾经血虚发热;因肝脾二脏郁怒,气血亏损者,伴有内热,夜热,五心发热,肢体倦瘦,月经不调。
《口齿类要》:加味归脾汤
归脾汤加柴胡、丹皮、山栀。
思虑动脾火,元气损伤,体倦发热,饮食不思,失血牙痛,思虑之过,血伤火动,口舌生疮。
水煎服。
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:加味归脾汤
潞党参3钱,炙黄耆3钱,生晒术3钱,茯神3钱,归身3钱,枣仁2钱,远志2钱,阿胶1钱,焦山栀1钱,丹皮1钱,清炙草5分,广木香5分,龙眼肉5枚。
补脾养阴。主夹血伤寒后期,出血已止,阴液亏虚者。
《医部全录》卷三九九引《薛氏医案》:加味归脾汤
白术(炒)1钱,人参1钱,茯苓1钱,柴胡5分,川芎5分,山栀(炒)5分,芍药(炒)5分,甘草(炒)5分,熟地黄8两,当归8两。
内消乳岩。主妇人乳岩初起。
水煎服。
《疫疹一得》卷下:加味归脾汤
人参1钱,黄耆1钱半(炒),白术1钱(炒),茯神3钱,枣仁2钱(炒),远志1钱半(炒),甘草5分,当归1钱半,麻黄根2钱,牡蛎3钱,红枣3枚,浮麦3钱。
自汗,盗汗。
《盘珠集》卷上:加味归脾汤
人参、白术(炒)、茯神(去皮木)、当归(去尾)、枣仁(去壳,炒)、莲肉(去心)、黄耆(蜜炙)、远志、木香。
子肿,血少气滞者。
远志辛散而上升,不宜多用,四五分足矣。
《一盘珠》卷五:加味归脾汤
人参、黄耆、当归、白术、枣仁、志肉、茯神、甘草、川郁金、香附、木香、牛膝。
脱疽脾虚,兼郁火下注,饮食减少。
《叶氏女科》卷二:加味归脾汤
人参2钱,黄耆2钱,白术(蜜炙)2钱,茯苓2钱,枣仁2钱,远志(制)1钱,当归1钱,柴胡8分,山栀仁8分,枳壳(麸炒)8分,木香(不见火)5分,炙甘草5分。
子悬。妊娠4-5月,因脾郁而致胎气不和,逆上心胸,胀满疼痛不安者。
加龙眼肉7枚,水2钟,煎7分,空腹服。
《金鉴》卷四十九:加味归脾汤
归脾汤加伏龙肝。
妇人心、脾伤损,每交接辄出血者。
水煎服。
《保婴撮要》卷三:加味归脾汤
人参1钱,黄耆1钱,茯神(去木)1钱,甘草1钱,白术(炒)1钱,木香5分,远志(去心)1钱,酸枣仁1钱,龙眼肉1钱,当归1钱,牡丹皮1钱,山栀(炒)1钱。
乳母忧思伤脾,以致小儿血虚发热,腹痛发抽,怔忡失眠,自汗盗汗,口舌生疮;及妊娠吐衄;因乳母郁怒积热,婴儿腹痛发搐者;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,胸胁作痛,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,或寒热惊悸无寐,或便血盗汗,口疮不敛。
1.内钓:一小儿因乳母怀抱郁结,腹痛发搐,久而不愈,用加味归脾汤加漏芦,母子并服渐愈。
2.胁痈:一小儿4岁,胁间漫肿1块,甚痛,色如故,服流气败毒等药,加寒热作呕,食少作泻,此禀肝脾气滞之症,元气复伤而甚耳。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,与加味归脾汤、加味逍遥散服之,儿饮其乳半载而消。
水煎服。婴儿为患者,令子母俱服之。
《金鉴》卷四十九:加味归脾汤
归脾汤加辰砂、琥珀末。
妇人七情内伤,心脾亏损,神无所护,致夜梦鬼交,独笑独悲。
上将归脾汤水煎,调辰砂、斛珀末服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