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
清热解毒,息风止痉,清肝明目。
主治
1、热极生风,惊痫抽搐:本品苦寒清热,能凉心清肝,息风止痉。主治肝火炽盛,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风、癫痫、子痫,手足抽搐。
2、热毒疮痈:本品苦寒,清热解毒之效颇佳,又能消散痈肿。故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之疮疡痈疽、痔疮肿痛、咽喉肿痛等。
3、目赤翳障:本品主入肝经,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,故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、羞明流泪及目生障翳等症。
4、还可用于黄疸,小儿疳积,风虫牙痛等。
用法用量
内服:0.25-0.5g,入丸、散。由于本品有腥苦味,口服易引起呕吐,故宜用胶囊剂。外用:适量,调涂患处。
注意事项
脾胃虚寒者忌服。虚寒证当禁用。
化学成分
本品主含熊去氧胆酸,次为鹅去氧胆酸、去氧胆酸、牛黄熊去氧胆酸、牛黄鹅去氧胆酸、牛黄胆酸、胆固醇、胆红素、无机盐、脂肪、磷质及4-12种氨基酸等。引流熊胆化学成分与天然熊胆基本一致。
药理作用
本品所含胆汁酸盐有利胆作用,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,对胆总管括约肌有松弛作用;鹅去氧胆酸有溶解胆结石作用。其所含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;并有很强的解痉作用;还可明显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尿糖,无论单独使用或与胰岛素合用均有效。本品所含的鹅去氧胆酸、胆酸及去氧胆酸有解毒、抑菌、抗炎的作用,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肺炎双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;同时还具有抗过敏、镇咳、祛痰、平喘、降血压等作用。所含的胆汁酸盐能促进脂肪、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,故有助消化作用。此外,本品尚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;其复方制剂又有促进角膜翳处的角膜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,加快其更新的作用。
相关论述
1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退热,清心,平肝,明目去翳,杀蛔、蛲虫。”
2、《本草从新》:“凉心,平肝,明目,杀虫,治惊痫五痔。实热则宜,虚家当戒。”?
临床应用
临床应用
1、治疗小儿痰热惊痛,《食疗本草》单用本品和乳汁及竹沥化服;若用治子痈,可单用本品温开水化服。
2、治疗久寿不瘥,可单用,如《千金方》外涂熊胆;治疗热毒疮痈等,可用水调化或加入少许冰片,涂于患部。
3、治肝热目赤肿痛、羞明流泪及目生障翳等症,如《全幼心鉴》以本品少许,蒸水外洗,用治新生儿胎热目闭多眵;或常以本品与冰片化水,外用点眼,如熊胆丸(《本草纲目》)。
相关方剂
药膳食疗:
功效:清肝明目、凉血解毒。对中风,偏瘫。失语。心脑血管疾病有极好的保健作用。熊胆属于治疗此方面疾病的动物药源。
原材料:熊胆粉5克(市售1支1,上好白酒500毫升)。
做法:将熊胆粉浸入白酒中,适当摇匀,密封保存,放置于阴凉干燥处,静置2周左右即可。
用法:口服。每日1-2次,每次3-5毫升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 迅速取出胆囊,干燥。去净胆囊皮膜,研细用。现多以活熊导管引流的熊胆汁干燥后入药,称为“熊胆粉”,用法相同。 炮制方法 吊在通风处阴干。
保存方法
瓷瓶或铁盒装,置阴凉干燥处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
药材性状:
干燥胆囊呈长扁卵形,上部狭细,下部膨大,长10-0cm,宽5-8cm。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,显光泽,有皱褶,囊皮薄,迎光视之,上部常呈半透明。质坚硬,破开后,断面纤维性。囊内藏有干燥胆汁,习称“胆仁”,呈块状、颗粒状、粉末状或稠膏状。有光泽,颜色不一,金黄色透明光亮如琥珀,质松脆,味苦回甜者习称“金胆”或“铜胆”;黑色、质坚而脆或呈稠膏状者,习称“墨胆”或“铁胆”;黄绿色、光亮较差、质亦较脆者,习称“菜花胆”。气微清香或微腥,入口溶化,味极苦,清凉而不粘牙。
饮片性状:
参见“药材”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