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
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。
主治
痈疽恶疮,瘰疬结核,咽痛喉痹,蛇、虫咬伤。
用法用量
1、内服:煎汤,3-6g;或磨汁;或入丸、散。
2、外用:适量,磨汁涂;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事项
正虚体弱者慎服。
相关论述
《贵州中草药名录》:“消肿,散结,化痰,解毒。治风热咳嗽,无名疮毒,酒齄鼻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
1、治肺结核:独蒜兰15g,水煎服。(《苗族药物学》)
2、疮痈肿毒:冰球子适量,加少许雄黄,捣烂外敷患处。
3、九子疡(瘰疬):鲜冰球子适量,捣烂外敷。
4、蛇咬伤:鲜冰球子、降龙草各适量,捣烂外敷。(2-4方选自《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》)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
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,蒸后晾至半干,再晒干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
假鳞茎呈圆锥形或不规则瓶颈状团块,长1.5-2.5cm,直径1-2cm,上部渐突起,顶端断头处呈盘状,下部膨大且圆平,近基部凹入;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(木去皮),较光滑,有皱纹,膨大部无环节,环节1-2条位于基部凹入处。断面浅黄色,角质,半透明。气微,味淡,微苦,稍有粘性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
兰科植物独蒜兰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5-25cm。假鳞茎狭卵形或长颈瓶状,长1-2cm,顶生1枚叶,叶落后有1杯状齿环。叶和花同时出现椭圆状披针形,长10-25cm,宽2-5cm,先端稍钝或渐尖,基部收狭成柄,抱花葶。花葶顶生1朵花。花苞片长圆形,近急尖,等于或长于子房;花淡紫色或粉红色;萼片直立,狭披针形,长达4cm,宽5-7mm,先端急尖;唇瓣基部楔形,不明显3裂,侧裂片半卵形,先端钝,中裂片半圆形或近楔形,先端凹缺或几乎不凹缺,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,内面有3-5条波状或近直立的褶片。花期4-5月,果期7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省区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630-3000m的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