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
祛风除湿,活血通经,解毒消肿。
主治
用于风热感冒头痛,咳嗽,风湿痹痛,腰腿酸痛,湿热黄疸,水肿,淋浊,带下,闭经,产后风痛,跌打肿痛,胃脘痛,咽喉肿痛,牙龈肿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事项
孕妇禁服。
药理作用
1、降血糖作用;
2、保护急性心肌缺血作用。。~
相关论述
1、《广西民族药简编》:“水煎服,治痢疾(瑶族)、白带(壮族);与猪脚煲服,治头昏、乳汁不足(瑶族)。”
2、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祛风除湿。”
3、《台湾药用植物志》:“可治肺病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
1、治感冒风热头痛:鹰不泊30g,杨桃树30g,涩皮藤30g,蛇泡簕30g,榕树须15g,鸡眼藤45g。水4碗,煎至1碗服。儿童酌减。
2、治风湿:鹰不泊30g,牛大力30g,千斤拔30g,石南藤24g,猪瘦肉。水煎服。(1-2方出自《新会草药》)
3、治关节酸痛:干楤木根60g。水酒适量,猪脚1个,水炖服,连用数剂。
4、治风湿头痛:楤木、肖梵天花、六棱菊、臭牡丹干根各15g。水煎服。(3-4方出自《常用中草药选编》)
5、治急性肝炎,淋巴结肿大,咽喉炎,肾炎水肿:鸟不企15-30g。水煎服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
秋后采收,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
五加科植物黄毛檧木。
形态特征
灌木,高1-5m。有稀少的刺和黄褐色绒毛。叶大,为二回羽状复叶,叶轴和羽片轴基部有1对小叶,每羽片有小叶7-11片,革质;小叶无柄或有长约5mm的柄,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8-15cm,宽4-8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至近心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被黄褐色绒毛,下面毛密;侧脉6-8对。花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顶生圆锥花序,长50-80cm,密被黄色绒毛,分枝长15-40cm;伞形花序有花30-50朵,直径约3cm;花梗长3-4cm,被长绒毛;苞片披针形,小花梗长约10mm,均被长绒毛;花淡绿白色,直径约3mm;花萼5齿裂,无毛;花瓣5,三角状卵形,无毛;雄蕊5,花丝长约2.5mm;子房5室,花柱5,上部分离,基部合生。核果球形,浆果状,直径约4mm,有5棱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1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于海拔400-1200m的杂木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