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
凉血化瘀止血,通经。
主治
1、出血证:本品味苦性寒,善走血分,既能凉血止血,又能活血行血,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,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,尤为适宜。
2、血瘀经闭,跌打损伤,风湿痹痛:本品能通经络,行瘀滞,故可用治经闭、跌打报伤、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,尤为妇科调经要药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10-15g,大剂量可用30g。亦入丸、散。止血炒炭用,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。
注意事项
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。
化学成分
主要含水溶性成分环六肽系列物,脂溶性成分蒽醌、还原萘醌及其糖苷等,尚富含钙离子等。
药理作用
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作用,表现为复钙时间、凝血麟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;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,其煎剂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,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双球菌、流感杆菌和部分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。另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。
相关论述
1、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寒湿风痹,黄疸,补中。”
2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茜根,气温行滞,味酸入肝而咸走血,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,专于行血活血。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,以一两煎酒服之,一日即通,甚效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
1、治咯血、尿血:茜草9g,白茅根30g。水煎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2、治跌打损伤:茜草根30-60g,水酒各半炖服;或茜草根和地鳖虫各15g,酒水各半炖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3、治风湿痛,关节炎:鲜茜草根120g,白酒500g。将茜草根洗净捣烂,浸入酒内1星期,取酒炖温,空腹饮。第一次要饮到八成醉,然后睡觉,覆被取汗,每日1次。服药后7d不能下水。(《江苏验方草药选编》)
4、治黄疸:茜草根水煎代茶饮。(《本草汇言》引《方脉正宗》)
5、治肾炎:茜草根30g,牛膝、木瓜各15g。水煎备用。另取童子鸡1只,去肠杂,蒸出鸡汤后,取汤一半同上药调服,剩下鸡肉和汤同米炖吃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6、治牙痛:鲜茜草30-60g。水煎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7、治乳痈:茜草、枸橘叶各9g。水煎,酌加黄酒服。外用鲜茜草茎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茎苗、泥土及细须根,洗净,晒干,生用或炒用。
保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酒制茜草密闭,茜草炭及时散热,防止复燃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
本品根茎呈结节状,丛生粗细不等的根。根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10-25cm,直径0.2-1cm;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;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皮部狭,紫红色,木部宽广,浅黄红色,导管孔多数。无臭,味微苦,久嚼刺舌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
茜草科茜草属植物茜草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攀缘草本。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,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。茎四棱形,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。叶四片轮生,具长柄;叶片形状变化较大,卵形、三角状卵形、宽卵形至窄卵形,长2-6cm,宽1-4cm,先端通常急尖,基部心形,上面粗糙,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,全缘,基出脉5。聚伞花序圆锥状,腋生及顶生;花小,黄白色,5数;花萼不明显;花冠辐状,直径约4mm,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先端急尖;雄蕊5,着生在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2室,无毛。浆果球形,直径5-6mm,红色后转为黑色。花期6-9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坡路旁、沟沿、田边、灌丛及林缘。
生长见习
喜温暖湿润气候。适应性较强,南、北各地均可栽培。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。
繁殖方式
种子繁殖、扦插繁殖或分株繁殖。
栽培技术
1、种子繁殖: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。10月下旬或翌年3月上旬播种,按行距30-50cm开浅沟,条播,覆土压实。
2、扦插繁殖:2-3月,选择呈圆形而未枯的老藤,剪成3个节以上约33cm长的插条,在已整好的地上,开1.3m宽的畦,按行株距50cm×33cm开穴,深15-20cm,每穴插2-3根,插条顶端露出畦面,填土压紧,浇水。
3、分株繁殖:11月上旬或3月,将植株根部挖起,剪去粗根入药,留下根茎分切成每丛有芽2-3个,并带有9cm长须根的小段,按行株距35cm×30cm,深20cm开穴,每穴栽种1株,覆土,压实,浇水。
病虫防治
1、根腐病,发病初期可用2%石灰水或退菌特50%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。
2、褐斑病,可用1:1:120波尔多液或代森锌65%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。
3、白粉病,可用波美0.5度石硫合剂喷射。4、虫害有蚜虫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