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疏风,清热,凉血,解毒。
主治风热咳嗽,肺痈,吐血,聤耳流脓,风火牙痛,风疹瘙痒,痈肿丹毒,痔疮肿痛,毒虫咬伤,烫伤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鲜品捣敷;或绞汁滴耳及涂布。
注意事项孕妇慎服。
化学成分虎耳草叶中含岩白菜素,槲皮甙,槲皮素,没食子酸,原儿茶酸,琥珀酸和甲基延胡索酸。茎含儿茶酚。根含挥发油。此外从虎耳草中还分得熊果酚甙,绿原酸,槲皮素-5-O-葡萄糖甙,去甲岩白菜素,氨基酸,硝酸钾及氯化钾。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,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。
药理作用1、强心作用:离体蛙心滴加虎耳草压榨的鲜汁滤液或1∶1乙醇提取液0.01ml,均显示一定强心作用。提取液去钙后对心脏仍有兴奋作用,但较去钙前弱。本品强心作用较氯化钙发生慢,持续时间较长。
2、利尿作用:麻醉犬及清醒兔静脉注射虎耳草乙醇提取液1ml/kg,呈现明显利尿作用。将提取液中所含甙类破坏后,仍有一定利尿作用。
3、其他作用:虎耳草鲜汁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体外试验未发现抑菌作用。
毒理作用家兔35ml/kg鲜汁灌胃,24h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;第2日重复给予60ml/kg,观察3d,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。
相关论述1、《纲目》:“治瘟疫,擂酒服。生用吐利人,熟用则止吐利。又治聤耳,捣汁滴之。”
2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治耳内暴热毒,红肿流脓疼痛,捶汁滴入耳,或加冰片消散而愈。”
3、《晶珠本草》:“清肝胆热、疮热,治热病。”
4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喉闭无音,用以代茶。亦治吐血。”
5、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清肺热,治咳嗽,疗风疹、丹毒。”
6、《草药新纂》:“治天疱疮,捣汁涂布。”
7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“涂疮痈、冻疮及毒虫刺伤等。”
8、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“治肺热咳嗽气逆,吐血,肺痈吐臭脓,百日咳,肝炎,童子痨。”
9、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祛湿消肿,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。”
10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主治小儿发热,咳嗽气喘;外用治中耳炎,耳廓溃烂,疔疮,疖肿,湿疹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1、治肺痈吐臭脓:虎耳草12g,忍冬叶30g。水煎2次,分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2、治肺结核:虎耳草、鱼腥草、一枝黄花各30g,白及、百部、白茅根各15g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3、治吐血:虎耳草9g,猪瘦肉120g。混同剁烂,做成肉饼,加水蒸熟食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4、治耳内肿痛,流脓出水:①虎耳草捣取汁,多灌入耳中,常常用之。略加枯矾更妙。(《幼幼集成》)②鲜虎耳草60g,鲜爵床、冰糖各30g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5、治耳郭溃烂:鲜虎耳草适量,捣烂调茶油涂患处,或加冰片0.3g,枯矾1.5g,共捣烂敷患处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6、治风火牙痛:虎耳草30-60g。水煎,去渣,加鸡蛋1只同煮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7、治皮肤风疹:虎耳草、苍耳子、紫草、芦根各15g。水煎,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8、治湿疹,皮肤瘙痒:鲜虎耳草500g,切碎,加95%乙醇拌湿,再加30%乙醇1000ml浸泡1星期,去渣。外涂患处。(《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》)
9、治荨麻疹:虎耳草15g,土茯苓24g,忍冬藤30g,野菊花15g。水煎,头汁内服,二汁熏洗患处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10、治风丹热毒:鲜虎耳草30g。水煎服。(《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》)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,将全草拔出,洗净,晾干。
炮制方法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切中段,干燥。
保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全体被毛。单叶,基部丛生,叶柄长,密生长柔毛;叶片圆形至肾形,肉质,宽4-9cm,边缘浅裂,疏生尖锐齿牙;下面紫赤色,无毛,密生小球形的细点。花白色,上面3瓣较小,卵形,有黄色斑点,下面2瓣较大,披针形,倒垂,形似虎耳。蒴果卵圆形。气微,味微苦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虎耳草科虎耳草属虎耳草。
形态特征多年生小草本,冬不枯萎。根纤细;匍匐茎细长,红紫色,有时生出叶与不定根。叶基生,通常数片;叶柄长3-10cm;叶片肉质,圆形或肾形,直径4-6cm,有时较大,基部心形或平截,边缘有浅裂片和不规则细锯齿,上面绿色,常有白色斑纹,下面紫红色,两面被柔毛。花茎高达25cm,直立或稍倾斜,有分枝;圆锥状花序,轴与分枝、花梗被腺毛及绒毛;苞片披针形,被柔毛;萼片卵形,先端尖,向外伸展;花多数,花瓣5,白色或粉红色下方2瓣特长,椭圆状披针形,长1-1.5cm,宽2-3mm,上方3瓣较小,卵形,基部有黄色斑点;雄蕊10,花丝棒状,比萼片长约1倍,花药紫红色;子房球形,花柱纤细,柱头细小。蒴果卵圆形,先端2深裂,呈喙状。花期5-8月,果期7-11月。
分布区域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。台湾也有栽培品。
道地产区产于华东以及西南各地;河北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南、台湾、广西、广东等地亦。自产自销。
生长环境生于海拔400-4500m的林下、灌丛、草甸和阴湿岩石旁。
生长见习喜阴凉潮湿,土壤要求肥沃、湿润,以栽培在密茂多湿的林下和阴凉潮湿的环境较好。
繁殖方式用种子或分株繁殖。
栽培技术1、种子繁殖:可在春季3、4月播种,撒播,覆土1-2cm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,约2星期左右出苗。 2、分株繁殖:全年均可,选择根系发达,生长健壮的植株,高7-10cm,由匍匐枝长出的幼苗剪下作为种苗,株行距17cm×17cm,浅栽,把须根压在土里;若在阴湿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,可把苗栽在石缝里,用湿润的腐殖土把须根压紧,浇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