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清热解暑,和胃消积。
主治中暑,食欲不振,小儿疳积,妊娠呕吐,便秘。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熬膏。
注意事项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。
药理作用1、抗菌作用。
2、对泌尿系统的影响。
3、其他作用:轻泻作用。
相关论述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酒化为痰,隔于胃中。”《四川中药志》1979年版:“清热生津,消食化积,驱虫。用于伤暑,热病伤津,口渴咽干,小儿虫积腹痛,食积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治酒化为痰,隔于胃中:酸饺同白糖煎膏,早晚服一钱。(《滇南本草》)
民间用酸角作酸味调料和制作清凉饮料用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春季采摘,晒干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果实长圆形,长3-6cm,直径约1.5cm。表面深褐色,果皮较厚,质坚硬,内含种子3-10枚。种子长圆形或近圆形,表面红褐色,平滑有光泽。气微,味酸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豆科植物酸豆。
形态特征常绿乔木,高6-20m。树皮暗灰色,成不规则裂开。偶数羽状复叶,互生;叶柄短而粗壮;小叶14-40,叶片长圆形,长1-2.4cm,宽4-9mm,先端钝或微凹,基部近圆形,偏斜,两面无毛,全缘。花为腋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的圆锥花序;萼筒陀螺形,裂片4,披针形;花冠黄色有紫红色条纹,上面3枚花瓣发达,下面2枚退化成鳞片状;雄蕊3,花丝中部以下合生,有3-5刺毛状退化雄蕊;子房有柄,胚珠多数。荚果肥厚肉质,圆筒形,直或微弯,灰褐色,长3-6cm,宽约2cm,果实熟时红棕色,味酸。种子3-10颗,近长方形,红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5-8月,果期7-12月至翌年5月。
分布区域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道地产区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生长环境常栽培,或逸为野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