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祛风通络,清热除湿,解毒消肿。
主治主要用于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黄疽,腮腺炎,肺结核,胃和十二指肠溃疡,淋浊,蛊胀,闭经,劳伤咳血,疗疮痈肿。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-30g,鲜者可用至120g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 化学成分根含柘树异黄酮A,3′-O-甲基香豌豆甙元,去氢木香内酯,亚油酸甲酯,β-谷甾醇。
药理作用1、抗结核菌作用:柘树根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结核菌作用。试管中,采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,接种强毒人型结核菌(H37 RV),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.3-12.5μg/ml。体内抗菌试验表明,给感染结核菌小鼠第二日开始给予柘木注射液1.5g/只,每日1次,至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停药,可显著延长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。
2、对细胞物质合成的影响:柘树根水提液经树脂处理获得的两组黄酮组分1、组分2,分别加人人胃癌细胞NKM进行体外培养同位素标记实验,结果表明,组分1、组分2对NKM细胞DNA、蛋白质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。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,随剂量的增加,抑制率也相应的增加。组分1对RNA的合成抑制显著,而组分2对RNA的合成抑制不显著。组分1剂量300μg/ml时,从细胞形态看出在几小时内细胞死亡、解体。
相关论述1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酒顶,消蛊胀;浸酒祛风。
2、《本草求原》:壮筋骨,活血,理跌打。
3、《岭南采药录》:祛风湿,十蒸九晒;治跌打,酒煎服;肩疮和蜜捣敷。
4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破血通经,治淋浊,去远年瘀积、结石。
5、《闽东本草》:健脾益胃,舒筋活络,祛风湿,去瘀血。治腰痛、关节痛,虚劳黄肿,脾虚泄泻。
6、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清热活血,止咳祛痰。治劳伤咳血。
7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消炎止痛。治流行性腮腺炎,疖肿。
8、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利湿。治湿热黄疸,湿热痹,疔疮痈肿。
临床应用
临床应用1、治风湿痛:穿破石15g,牯岭勾儿茶、青棉花藤各9g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2、治骨折:穿破石、三加皮、胡颓子各等量,均用根皮。焙干研末,以适量凡士林加热调成膏状,复位后,外敷药膏,夹板固定。隔日换药1次。
3、治急性黄疸型肝炎:穿破石30g,簕党根、五指毛桃各15g,葫芦茶9g。水煎2次分服,每日1剂。(2、3方出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4、治胆道蛔虫:葨芝根、两面针根、阔叶十大功劳根各15g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5、治下肢流火(急性淋巴管炎):穿破石根皮90g,威灵仙15g,猪瘦肉120g。水炖,服汤食肉。(《江西草药》
6、治尿路结石:柘藤根15g,野花椒15g,千斤拔30g,车前草30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7、治肺结核:柘藤根30g,铁包金(细纹勾儿茶)60g,百部9g。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
8、治耳聋、鸣、汁出,一二十年不差:故铁二十斤(烧赤,水五斗浸三宿,去铁澄清),柘根三十斤(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滓澄清),菖蒲(切)五斗(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淬澄清)。上三味合一石五斗,用米二石,并曲二斗,酿如常法酒。用一月封头开清,用磁石吸铁者三斤,捣为末,纳酒中,浸三宿。饮之,日夜饮,常取小小醉而眠,取闻人语乃止药。(《千金方》)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,挖出根部,除去泥土、须根,晒干;或洗净,趁鲜切片,晒干。亦可鲜用。
炮制方法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保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根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且1.5-2.5cm;或已切成圆形厚片。外皮黄色或橙红色,具显着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。栓皮薄而易脱落。质地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皮部薄,灰黄色,具韧性纤维,木部占绝大部分。黄色,柴性,导管孔明显,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。气微,味淡。以皮色黄、根条匀、无须根者为佳。
饮片性状本品为圆形厚片,皮部薄,显纤维性;木部发达,黄色,有密布的小孔(导管),中心髓部很小。周边灰黄色,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。质坚硬。气微,味淡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 桑科桑橙属植物构棘或柘树。 形态特征1、构棘:常绿灌木,高2-4m。直立或攀缘状;根皮橙黄色;枝灰褐色,光滑,皮孔散生,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,粗壮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、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3-9cm,宽1-2.8cm,先端钝或渐尖,或有微凹缺,基部楔形,全缘;基出脉3条,侧脉6-9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,具短柄,被柔毛;雄花序直径约6mm,雄花具花被片3-5,楔形,不相等,被毛;雌花序直径约1.8cm,雌花具花被片4,先端厚有绒毛。聚花果球形,肉质,熟时橙红色,直径3-5cm,被毛;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2、柘树: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8m。小枝暗绿褐色,具坚硬棘刺,刺长5-35mm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0.5-2cm;托叶侧生,分离;叶片近革质,卵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3cm,先端钝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3裂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幼时两面均有毛,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,余均光滑无毛;基出脉3条,侧脉4-5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均为球形头状花序,具短梗,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;雄花花被片4,长圆形,基部有苞片2或4,雄蕊4,花丝直立;雌花被片4,花柱1,线状。聚花果球形,肉质,直径约2.5cm,橘红色或橙黄色,表面呈微皱缩,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分布区域1、构棘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2、柘树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生长环境1、构棘:生于山坡。溪边灌丛中或山谷、林缘等处。
2、柘树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、山地、林绿和溪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