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芳香化湿,和胃止呕,祛暑解表。
主治1、湿阻中焦证:藿香芳香醒脾,运化湿浊,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常用药物。
2、呕吐:藿香微温而不燥烈,无论寒、热、虚、实的呕吐皆可应用,然其芳香化湿,和胃止呕,故对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尤为适宜。
3、暑湿感冒及湿温初起:藿香化湿和中,又能祛暑解表。
4、鼻渊、鼻流浊涕、不闻香臭:藿香辛散化浊以通鼻窍。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-10g,鲜者加倍,不宜久煎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,或浸泡患部;或研末调敷。藿香叶偏于解表,藿香梗偏于和中止呕。
注意事项阴虚者禁服。
化学成分1、茎叶挥发油含广藿香醇、西车烯、α-愈创木烯、δ-愈创木烯即α-布藜烯、α-广藿香烯、β-广藿香烯、广藿香酮,还含β-愈创木烯、β-榄香烯、β-丁香烯、δ-荜澄茄烯及广藿香二醇。
2、地上部分含挥发性小分子成分:乙酸甲酯、3-甲基丁酮、3-甲基3-丁烯酮,黄酮类成分:藿香黄酮醇、商陆黄素、芹菜素、鼠李素、芹菜素-7-O-葡萄糖甙及芹菜素-7-O-β-D-(6″-对-香豆酰)-葡萄糖甙。
药理作用1、抑菌作用:广藿香酮体外对白色念珠菌、新型隐球菌、黑根霉菌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广藿香叶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其鲜汁滴耳(4滴/次,每日3次)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实验性豚鼠外耳道炎。广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生长,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。
2、钙拮抗作用:广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,表明其有钙拮抗作用,3×10-4g/ml,抑制率为17%,30×10-4g/ml时,抑制率达91%。有效成分为广藿香醇,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(PA2)值为5.95,IC50为4.7×10-5mol/L。广藿香醇对Ca2+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,也与维拉帕米相似,具有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。
相关论述1、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风水肿毒,去恶气,疗霍乱心痛。”
2、《本草图经》:“治脾胃吐逆,为最要之药。”
3、《汤液本草》:“温中快气。饮酒口臭,上焦壅热,煎汤漱口。”
4、《本草述》:“散寒湿、暑湿、郁热、湿热。治外感寒邪,内伤饮食,或饮食伤冷湿滞,山岚瘴气,不伏水土,寒热作疟等症。”
5、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:“补肝和脾,泻肺邪之清冷,舒胸膈之热郁。”
临床应用
相关配伍1、治湿困脾胃的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者,配苍术、厚朴、陈皮等以化湿行气健脾,如《局方》不换金正气散。
2、治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,配半夏、丁香以化湿和中,降逆止呕,如《圣济总录》香半夏汤;若偏湿热者,配黄连、竹茹以清热化湿,和胃止呕;若宿食积滞之呕吐,用其宽中快气,可与神曲、山楂、麦芽等消食药相伍;脾虚气滞而呕吐者,配人参、橘红,以益气和中止呕,如《脾胃论》藿香安胃散;至于气郁湿阻的妊娠呕吐,配砂仁、紫苏等顺气安胎药同用。
3、治暑月外感风寒,内伤湿冷,见寒热头痛,胸脘痞闷,腹痛吐泻的暑湿感冒,轻者,配化湿解暑的佩兰同用,或用其鲜品与薄荷泡茶饮;重者,配紫苏、陈皮、厚朴等以解表化湿,行气和中,如《局方》藿香正气散。
4、治湿温初起,邪在气分,湿重于热,症见发热身困,胸闷恶心者,用其宣散透邪,醒脾化湿,配厚朴、半夏、茯苓等化湿药同用,如《医原》藿朴夏苓汤;湿热并重,身热困倦,尿赤便秘者,配连翘、黄芩、滑石、茵陈等清热利湿药,如《医效秘传》甘露消毒丹。
5、治鼻渊,鼻流浊涕,不闻香臭。藿香辛散化浊以通鼻窍,常与苦寒清热的猪胆汁为丸服,亦可与宣通鼻窍药伍用以提高疗效。
6、治手癣、足癣,配大黄、黄精、皂矾以醋浸后外用,有较好的祛湿止痒作用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枝叶茂盛时采割,日晒夜闷,反复至干。
炮制方法1、广藿香:取原药材,除去残根老茎及杂质,先抖下叶,筛净另放,将茎洗净,润透切段,低温干燥或晒干。再与叶混匀。
2、广藿香梗:取藿香老梗,除去杂质,洗净,捞出,闷润至透,切斜片,低温干燥或晒干。
3、广藿香叶:取藿香拣净杂质,去梗取叶,筛去灰屑。
保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唇形科刺蕊草属广藿香。
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直立,分枝,被毛,老茎外表木栓化。叶对生;叶柄长2-4cm,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;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7-10cm,宽4-5-7.5cm,先端短尖或钝圆,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,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,两面皆被毛茸,下面较密,叶脉于下面凸起,上面稍凹下,有的呈紫红色;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上面稍隆起,故叶面不平坦。轮伞花序密集,基部有时间断,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,长2-6cm,直径1-1.5cm,具总花梗;苞片长约13mm;花萼筒状;花冠筒伸出萼外,冠檐近二唇形,上唇3裂,下唇全缘;雄蕊4,外伸,花丝被髯毛。花期4月。我国产者绝少开花。
分布区域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与广西有栽培。原产亚洲菲律宾等亚热带地区。
生长见习喜高温湿润气候,以年平均气温24-25℃最适宜生长,气温降至17℃以下,生长缓慢,植株能耐0℃短暂低温。雨量要充沛,分布均匀,要求年降雨量1600-2400mm。喜阳光,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适度荫蔽,一旦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。遇台风时枝叶易折断。以土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。
繁殖方式用扦插繁殖,生产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。
栽培技术1、直插法:宜选温暖多雨季节,如海南省,一般在9-10月,选生长旺盛,粗壮、节密,生长期4-5个月的植株,取中部茎的侧枝,长20-30cm,具6-7个节,下部3-4节褐色木栓化,用手将枝条自茎上轻轻折下,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。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,每隔15-20d采1次。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,并要随采随种。
2、插枝育苗:即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,待长根后再移栽大田。其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。枝条插在苗床后,早上搭棚遮荫,晚上揭开,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。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。插后10d左右发根。可施稀人粪水3-4次,20d后除去荫蔽物,1个月后即可定植。定植应在温暖湿润季节,广州郊区宜4月上旬,湛江地区在3-5月,四川在8-9月,海南可在7-8月及9-11月;一般采用斜插法,将苗的3/5斜插入土中,覆土压实,按行株距50cm×40cm的三角形种植,植后随即淋水,盖草遮荫。
病虫防治1、根腐病,可及时疏沟排水,挖除病株,用50%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;还有细菌性角斑病等。
2、地老虎,可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(将麦麸炒香,用90%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潮)。
3、还有蝼蛄、红蜘蛛等为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