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
补气健脾,燥湿利水,止汗,安胎。
主治
用于脾气虚弱,脾虚积滞,脾虚饮停,痰饮,肌表不固而汗多以及胎动不安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;熬膏或入丸、散。
不良反应
吐血、鼻衄、便血、恶寒发热、烦躁不安、肌肤发斑。
禁忌
1、中西药配伍禁忌:可以抗交感神经介质肾上腺素作用,不宜同用。
2、饮食禁忌:不宜与桃、李、雀肉、芫荽、蒜、青鱼同用。
注意事项
1、性温,凡外感风热或温热、实热内炽,阴虚火旺、血虚血热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。
2、味苦,善于燥湿利水,长期服用有伤津耗液之弊。凡证属胃阴不足、津液亏少、大便秘结、阴虚内热者禁单味药大量服用。
3、味甘,有补气的功能,长期服用有壅滞气机之弊。凡有气机阻滞证者不宜单味药长期服用。
4、有降血糖的作用,低血糖患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。
5、妊娠胎动不安属热证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。
化学成分
白术含挥发油,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,白术内酯A、B及糖类(主要为甘露糖、果糖)等。
药理作用
白术水煎液能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,并能防治实验性胃溃疡。白术内酯Ⅰ具有增强唾液淀粉酶活性、促进营养物质吸收、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。白术水煎液和流浸膏均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。白术多糖、白术挥发油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。白术水煎液具有抗衰老作用。白术醇提物与石油醚提取物能抑制实验动物子宫平滑肌收缩。此外,白术有保肝、利胆、降血糖、抗菌、抗肿瘤、镇静、镇咳、祛痰等作用。
毒理作用
白术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3.3g/kg,多数动物于给药后呈暂时兴奋,后遂安静,但对外界刺激仍然敏感,此作用持续数小时。煎剂0.5g/kg灌胃于大鼠,每日1次,给药14d后,发现白细胞中度减少,主要是淋巴细胞减少;这与临床观察颇不一致。给药2个月,出现轻度贫血,有些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,但脑、心、肝组织无异常发现。
相关论述
1、《本经》:“主风寒湿痹死肌。痉,疸,止汗,除热,消食。”《本草汇言》:“白术,乃扶植脾胃,散湿除痹,消食除痞之要药。脾虚不健,术能补之;胃虚不纳,术能助之。”
2、白术含挥发油,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,白术内酯A、B及糖类(主要为甘露糖、果糖)等。白术有强壮、利尿、降血糖、抗血凝作用,并能保护肝脏,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元减少的作用。
临床应用
临床应用
1、用于脾虚诸证:白术能和中益气,健运脾胃,为治脾虚证主要药。治脾虚气弱,形瘦面黄,神疲乏力,不思饮食,脘腹胀满,大便溏薄,常与人参、茯苓、炙甘草同用,以调补脾胃而复健运之功,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之四君子汤;若脾虚不运,食积不消,气机不畅,脘腹胀满者,则须与行气化滞之枳实同用,以消补兼施,如枳术丸;脾虚日久,阴寒内生,脘腹冷痛,四肢不温,呕吐便泄,常与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同用,以温中散寒,补气健脾,如《伤寒论》之理中汤;脾虚气陷,久泻脱肛,以及子宫下垂,胃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者,常与益气升阳之黄芪、升麻、柴胡等同用,以升阳举陷,如《脾胃论》之补中益气汤;若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肠道失润,大便干结者,亦可重用白术一味运化脾阳以行津液而润肠道,或配以滋润之生地,升清泄浊之升麻,其效益佳。
2、用于脾虚不运,水湿内停诸证:白术有健脾利水之功,治小便不利,水肿,常与桂枝、茯苓、泽泻同用,以通阳化气,利水消肿,如《伤寒论》之五苓散;若妊娠脾虚,面目四肢水肿,常与茯苓、橘皮、大腹皮、生姜同用,以健脾和中,行气利水,消肿安胎;治中阳不足,痰饮内停,胸胁支满,目眩心悸,咳而短气者,常与茯苓、桂枝、炙甘草同用,以健脾利水,温阳化饮,如《伤寒论》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;若水饮内停,清阳不升,浊阴上犯,头昏目眩及耳源性眩晕,常与泽泻同用,以泄浊升清,而止眩晕,如《金匮要略》之泽泻汤。
3、用于痹证:白术之性偏燥、能祛诸经之湿。治湿痹,肢体酸痛重着,常与防己、薏苡仁、木瓜等同用,以化湿除痹;若痹证寒湿偏胜,可与附子同用,以散寒除湿,通痹止痛。
4、用于自汗,盗汗:白术有健脾益气敛汗之功,多用于气虚自汗不止,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,若卫气虚弱,腠理不固,或体虚易感风邪,自汗恶风者,临床常与黄芪、防风同用,以益气固表而止汗,如《丹溪心法》之玉屏风散;治阴虚盗汗,如《丹溪心法》治盗汗,用白术分别与黄芪、石斛、牡蛎、麦麸同炒后,将白术研末,粟米汤调服。
5、用于妊娠恶阻,胎动不安:本品健脾益气而安胎。治恶阻,呕吐清水,饮食不下,常与人参、甘草、丁香等同用,以益气和中,降逆止呕而安胎气,如《妇人良方》之白术散;若妊娠血虚有热,胎动不安者,常与当归、白芍、黄芩等同用,以养血清热安胎,如《万病回春》之安胎丸;若妊娠胎漏下血,常与桑寄生、茯苓、甘草同用,以益气养血安胎,如《外台秘要》之文仲安胎寄生汤。
相关配伍
1、白术配苍术:白术偏于补,健脾之力强,长于健脾燥湿;苍术偏于燥,燥湿之力强,善于燥湿健脾。两药配伍,可増强燥湿的作用。适用于寒湿痹痛、带下等。
2、白术配半夏:白术功善补气健脾燥湿;半夏功长燥湿化痰止呕。两药配伍,可增强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。适用于脾虚生痰所致眩晕头痛,胸闷呕恶等。
3、白术配车前子:白术甘温能健脾,苦温能燥湿,具健脾燥湿之功;车前子甘而滑利,寒凉清热,具利尿通淋之用。两药配伍,有健脾燥湿,利小便实大便之效。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湿泻、暑泻。
4、白术配黄芩:白术长于益气安胎;黄芩善于清热安胎。两药配伍,可增强益气清热,和阴安胎的作用。适用于素体气虚、里有湿热的胎动不安。
5、白术配杜仲:白术长于益气安胎;杜仲善于补肾安胎。两药配伍,可增强益气补肾安胎的作用。适用于肝肾不足,胎元不固的胎动不安等。
6、白术配当归:白术长于益气安胎;当归善于补血和血。两药配伍,可增强健脾益气,养血安胎的作用。适用于妇女妊娠,脾虚气弱,生化无源,胎动不安等。
7、白术配升麻:白术长于补气健脾;升麻善于升举阳气。两药配伍,可增强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的作用。适用于脾胃气虚,中气下陷而见脱肛,阴挺等。
8、白术配人参:白术长于补气健脾;人参善于大补元气。两药配伍,可增强大补元气,补气健脾的作用。适用于脾胃气虚,运化失常引起的气短倦怠,面色萎黄,食少腹胀,饮食不化等。
9、白术配白芍:白术长于健脾燥湿;白芍善于养阴柔肝。两药配伍,有健脾柔肝止泻的功效。适用于肝旺脾虚之肠鸣腹痛,大便泻泄等。
10、白术配巴戟天:白术健脾以助肠运;巴戟天补肾以助开闭的功效。两药合用,有健脾补肾,温阳开闭的功效。适用于肾阳衰微,大便秘结,畏寒腹痛者。
鉴别用药
1、生白术、土炒白术、麸炒白术:我国古代白术的炮制方法约有50多种,如生切、炒焦、土炒、麸炒等,应用辅料20多种。其中一些炮制方法自唐宋始,世代相传,一直沿用至今。现代白术炮制品主要有生白术、土炒白术、麸炒白术三种。生白术以燥湿健脾,利水消肿为主,用于痰饮,水肿,以及风湿痹痛等。土炒白术,因借土气助脾,故补脾止泻力胜,用于脾虚食少,泄泻便溏等。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,借麸入中,增强健脾作用,用于脾胃不和,运化失常,食少胀满,倦怠乏力,表虚自汗,胎动不安等。
2、苍术与白术:两者同属菊科植物,同归脾、胃经,均有燥湿健脾作用,用治脾虚水停、湿滞中焦之证。然苍术为化湿药,善于燥脾湿,又能发汗解表、祛风胜湿。白术为补气药,以补脾气见长,又能止汗,安胎。故湿盛之实证多用苍术,脾虚之虚证多用白术;风寒感冒及风湿痹证用苍术,脾虚自汗、胎动不安用白术。另外,苍术尚能明目,可用治夜盲及眼目昏涩诸证。
3、人参与白术:两者均味甘苦、性温,入脾经,为补气要药,皆有补气健脾之功,且常相须为用。然人参补益力强,又归心、肺经,能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用于气虚欲说、脉微欲绝之危重证;又可益血生津,用于热病口渴、气津两伤及消渴证:还能安神益智、益气壮阳,以治失眠健忘及阳痿等。白术虽补益之力大不如人参,但专入脾、胃经,擅长健运脾胃,燥湿利水,且有止汗、安胎之效,用于脾不健运,脾虚水停,肌表不固、胎动不安。
4、黄芪与白术:两者均甘温入脾,皆能补气健脾,利水消肿,固表止汗,同治脾胃虚弱,水肿停饮,卫表不固。然黄芪补气之力更强,尤擅长益气升阳,兼能托疮生肌,用于脾阳不升,中气下陷,以及疮疡内陷,脓成不溃,溃久不敛等。白术补气之力较弱,但功专于脾胃,又有益气安胎作用,用于妊娠脾虚气弱,胎动不安。
5、茯苓与白术:两者均味甘入脾而惧健脾之功,同治脾虚诸证,且常相须为用。但茯苓甘淡平,归心、肾经,功善利水渗湿,且能宁心安神,用治各种水肿,心悸失眠。白术苦甘温,兼入胃经,长于燥湿健脾,利水,又能固表止汗,益气安胎,用治脾失健运肌表不固,胎动不安。
相关药品
龙牡壮骨颗粒、全鹿大补丸、解郁安神颗粒、健脾生血片、健脑补肾丸、参苓白术散。
相关方剂
四君子汤(《和剂局方》):人参、炒白术、白茯苓各10g,炙甘草6g。功用益气健脾。主治脾胃气虚之面色晄白,语声低微,疲乏无力,食少便溏,舌质淡,苔薄白,脉虚软无力。用于慢性胃炎,胃溃疡,十二指肠球部溃疡,胃窦炎,胃肠功能减退,消化不良。水煎,日一剂,分三次服现改制为四君子丸,水丸,每次3-6g,一日三次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
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待地上部分枯萎后,选睛天,挖掘根部,除运河泥土,剪去茎杆,将根茎烘干,烘温开始用100℃,待表皮发热时,温度减至60-70℃,4-6h上、下翻动一遍,半干时搓去须根,再烘至八成干,取出,堆放5-6d,使表皮变软,再烘至全干。赤可晒干,需用15-20d,晒干全干。
炮制方法
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,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,炒至焦黄色、逸出焦香气,取出,筛去蜜炙麸皮。每 100kg白术片,用蜜炙麸皮10kg。
保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药材鉴别
饮片性状
形如白术,焦黄色,略具焦香气,味微苦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
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肥厚,块状。茎高50-80cm,上部分枝,基部木质化。茎下部叶有长柄,叶片3裂或羽状5深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5-8cm,宽1.5-3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长或短针刺状缘,毛或贴伏的细刺齿,先端裂片较大;茎上部叶柄渐短,狭披针形,分裂或不分裂,长4-10cm,宽1.5-4cm。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,长约2.5cm,宽约3.5cm,基部苞片叶状,长3-5cm,羽状裂片刺状;总苞片5-8层,膜质、覆瓦状排列,外面略有微柔毛,外层短,卵形,先端钝,最内层多列,先端钝,伸长;花多数,全为管状花、花冠紫红色,长约1.5cm,雄蕊5,花柱细长。瘦果长圆状椭圆形,密被黄白色绒毛,稍扁,长约7.5mm;冠毛长约1.3cm,羽状,污白色,基部联合。花期9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分布区域
现各地多有栽培,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。
道地产区
产于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等省。
生长环境
原野生于山区、丘陵地带,野生种在原产地已绝迹。
生长见习
喜凉爽气候,耐寒,怕湿热、怕干旱。能耐-10℃左右低温,气温超过30℃以上生长受到抑制,24-29℃生长迅速。根茎生长最适温度26-28℃。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5-30℃。以选地势高燥稍有倾斜的坡地,土层深厚,疏松肥沃,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,忌连作,最好在新垦地上栽种。种过的地,须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,否则易发病。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好,不能与易发生白绢病的十字花科、茄科等作物轮作。
繁殖方式
用种子繁殖、育苗移栽。
栽培技术
1、种子繁殖:选优良的品种,叶大、矮杆、分株少的植株,每株留5-6个成熟一致的花蕾,除去早开和迟开的花蕾。11月上、中旬待植株下部枯萎,部分头状花序上部开裂出现白色冠毛时,选择睛天,露水干后,采摘果序、摊晾几日,果序全部开裂出现白色冠毛时,晒干、脱粒、扬净备用。育苗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适宜,过早易遇晚霜为害;过迟幼苗生长不良。播种前选用种子饱满、色泽新鲜、子叶完整、无病虫害的作种。播前可用5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种3-5min,取出晾干后播种;亦可用25-30℃温水浸泡24h,捞出种子,用湿布或麻袋装好,置25-30℃室内,早晚各淋水1次,经4-5d,种子萌动露白后播种。条播按行距20cm开条沟,沟深5cm,将种子均匀播入,覆土2cm,上盖稻草一层,浇水保湿。出苗后要进行间苗,拔除杂草,遇旱则早、晚浇水。发现抽苔应及早摘除。
2、移裁:10月上、中旬至11月上旬挖起根茎,除去茎叶、须根,先置室内通风处摊放3-5d,待外皮发白,置干燥处贮藏。先在平地铺3cm厚河沙,上放根茎一层厚5cm,再铺河沙一层,再放根茎,高度不超过40cm,在堆放中插一把稻草,最上面盖6-7cm河沙。移栽于12月下旬至器年1月上旬,栽种时选芽头饱满,先端细长,尾圈大而且密生柔软细根和主根细短的作种。按大、中、小分级,剪去过长过细的根。穴栽,按行株距25cm×20cm开穴,穴深6cm,芽头向上,覆土压紧。
病虫防治
病害有白绢病,用50%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后栽种,并在植株四周撒石灰消毒。或用5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区。立枯病可用505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。铁叶病6-8月发病,喷1:1:100波尔多液或50%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1000倍液。锈病可喷25%粉锈宁1000倍液。根腐病用50%多菌灵500倍液和50%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50%退菌特800倍液喷射。另有菌核端正、根结线虫病、花叶病、菟丝子等为害、虫害有白术术籽虫、白术长管蚜以及红蜘蛛、金龟子、地老虎等为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