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
功能固表止汗,益气,除热。
主治主要用于气虚肌表不固,腠理疏松,阳虚自汗或阴虚热扰,迫津外泄之烦热盗汗以及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等。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止汗,宜微炒用。
禁忌中药配伍禁忌:不宜与威灵仙配伍。
注意事项对于表邪未尽,汗出者忌用。
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淀粉及酶类蛋白质、脂肪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等。
药理作用1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:具有降血脂作用。
2、对消化系统的影响:具有保护肝脏作用。
相关论述1、《本草蒙筌》:敛虚汗。
2、《本草纲目》:益气除热,止自汗盗汗,骨蒸劳热,妇人劳热。
临床应用
临床应用1、治自汗、盗汗者,可单用炒焦研末,米汤调服。
2、治气虚自汗者,可与黄芪、煅牡蛎、麻黄根等同用,如牡蛎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3、治阴虚盗汗者,可与五味子、麦冬、地骨皮等药同用。
4、治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等证,常与玄参、麦冬、生地、地骨皮等药同用。
相关配伍1、浮小麦配麻黄根:麻黄根甘平,入肺经,可实表止汗,因其性善行周身肌表,引药至卫分而固腠理;浮小麦药性平和,甘能益气,凉可除热,入心经,盖汗为心之液,养心退热,故其能益气除热,凉心止汗。二药伍用,相互促进,益气养心,清热凉气,固表止汗功效益彰。适用于体虚多汗,自汗诸证以及阴虚有热盗汗等。
2、浮小麦配黄芪:黄芪甘温补中,补气升阳,实腠理而固表止汗;浮小麦甘凉益气,清热除烦,养心退热而止汗。二药伍用,相得益彰,益气固表,养心清热而止汗。适用于表虚自汗诸证。
3、浮小麦配地骨皮、鳖甲:浮小麦甘凉,长于固表止汗,除虚热;地骨皮甘寒,善凉血退蒸除热;鳖甲为咸寒滋阴除热之品。三药伍用,滋阴除热止汗。适用于阴虚潮热,心烦口干,盗汗等。
鉴别用药1、麻黄根与浮小麦:二者同为固表止汗药,能实卫气,固腠理,用治气虚自汗,阴虚盗汗等常配伍使用,协同止汗。浮小麦味甘性凉,益气除热而止汗,且具有扶正祛邪之意,故止虚汗外,又用于劳热骨蒸。而麻黄根甘平而涩,敛肺止汗作用较强,为临床止汗专品。其只具收敛之性,不具扶正作用,故只用于止汗,别无它用。
2、地骨皮与浮小麦:二药均有除蒸退热之功,可配伍用于骨蒸劳热之证。但地骨皮甘寒清润,能清虚热,除有汗之骨蒸,为退虚热、疗骨蒸之佳品。地骨皮于清热除蒸泻火之中,兼有生津止渴的作用,还可用于内热消渴。此外,尚有清肺降火,凉血止血的作用,用于肺热咳嗽及血热妄行的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。浮小麦具有益气阴及除热作用,可用于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等,以养阴清热,敛汗除蒸。浮小麦尚有敛汘的作用,用于自汗、盗汗等。
相关药品更年安片、夜宁糖浆(颗粒)。
相关方剂牡蛎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药膳食疗浮小麦茶:
1、功效:养心安神。主治心慌、自汗、盗汗。
2、原材料:浮小麦30g,麦冬、茯苓各9g。
3、做法:选择优质的浮小麦、麦冬和茯苓备用,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状。在锅中加入大约1500ml水,用武火将水煮沸,待水沸后,将所有备用的药材加入,并用文火煮20分钟。
4、用法:代茶饮用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夏至前后,成熟果实采收后,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,筛去灰屑,用水漂洗,晒干。
炮制方法1、浮小麦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,洗净,捞出,干燥。
2、炒浮小麦:取净浮小麦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,取出放凉。
保存方法
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,炒浮小麦密闭,防蛀,防霉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干瘪颖果呈长圆形,两端略尖。长约7mm,直径约2.6mm。表面黄白色,皱缩。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与内稃。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,顶端钝形,带有浅黄棕色柔毛,另—端成斜尖形,有脐。质硬而脆,易断,断面白色,粉性差。无臭,味淡。以粒均匀、轻浮、无杂质为佳。
饮片性状1、浮小麦:参见药材性状。
2、炒浮小麦:形如浮小麦,表面棕黄色,微有香气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。
形态特征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秆直立,通常6-9节。叶鞘光滑,常较节间为短:叶舌膜质,短小;叶片扁平,长披针形,长15-40cm,宽8-14mm,先端渐尖,基部方圆形。穗状花序直立,长3-10cm;小穗两侧扁平,长约12mm,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,每小穗具3-9花,仅下部的花结实;颖短,第1颖较第2颖为宽,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,有时延伸成芒;外稃膜质,微裂成3齿状,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,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;雄蕊3;子房卵形。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,长约6mm,浅褐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分布区域全国各地大量栽培。
道地产区全国各地均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