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气丹
明·方贤着《奇效良方》:二气丹
硝石、硫磺,各等分。
上为细末,银器内文武火炒令鹅黄色,再碾细,用糯米煮糊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
治伏暑伤冷,二气交错,中脘痞闷,或头痛恶心,并皆治之。
每服四十丸,新汲水送下,不拘时服。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二气丹
硫黄(细研)、肉桂(去皮.为末),各一分;干姜(炮.为末)、朱砂(研为衣),各二钱;附子(一枚大者.炮.去皮.脐.为末)半两。上
并研匀,用细面糊为圆,如梧桐子大。
助阳消阴,正气温中。治内虚里寒,冷气攻击,心胁脐腹,胀满刺痛,泄利无度,呕吐不止,自汗时出,小便不禁,阳气渐微,手足厥泠,及伤寒阴证,霍乱转筋,久下冷痢,少气羸困,一切虚寒痼冷,并宜服之。
每服三十圆,煎艾盐汤放冷下,空心食前服。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五:二气丹
硫黄(细研)肉桂(去皮,为末)各0.3克 干姜(炮,为末)朱砂(研,为末)各6克 附子(炮,去皮、脐,为末)15克
上药研匀,用细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助阳消阴,正气温中。主内虚里寒,冷气攻击,心胁脐腹胀满刺痛,泄利无度,呕吐不止,自汗时出,小便不禁,阳气渐微,手足厥冷;伤寒阴证,霍乱转筋,久下冷痢,少气羸困,一切虚寒痼冷。
每服30丸,空腹时用煎艾盐汤放冷送下。
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:二气丹
消石 硫黄各等分
上药为末,以文武火炒令鹅黄色,再研细,用糯米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主伏暑、伤冷,二气交错,中皖痞闷,或头痛恶心。
每服40丸,新汲水送下,不拘时侯。
《宣明论》卷十一:二气丹
二气丸
大黄4两(别为末,醋1升,慢火熬成膏子),当归2两,白芍2两。
上为末,以膏子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月水不调,断绝不产,面黄肌瘦,恒不思美食,经闭脉数涩,左右强弱不调者。
二气丸(《济阴纲目》卷二)。本方方名,原作“二气汤”,与剂型不符,据《医方类聚》改。
如月水不通,加入干漆3钱(炒焦用),没药半两,硇砂3钱(研),官桂2钱,斑蝥3钱(去头足,炒热用,生用则吐泻)。
《医略六书》:热瘀不清,经血暗耗,故经脉闭遏,月事不行焉。当归养既耗之血,白芍敛热伤之阴,大黄净汁,熬膏入药,丸服。醋以引之入肝,饮以漱之和胃,使热化血荣,则冲任蓄泄有权,何患经闭不通乎!
《鸡峰》卷十三:二气丹
二气丸
硫黄、水银各等分。
慢火结砂子,面糊为丸,如绿豆大。
虚冷。阴阳痞隔、吐逆,粥药不下。
二气丸(《鸡峰》卷三十)。
《古今医鉴》卷十一引丁平溪方:二气丹
舶上硫黄1两(熔化,倾入水中,如此7次),朱砂1两,官桂1两,干姜(炮)1两,大附子(面包煨,去皮)5钱,鹿茸2两(酥炙),麝香1钱。
上为末,醋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赤白带下。
每服30丸,空心盐汤送下。如虚劳发热,先以四物汤4钱,小柴胡6钱,合和煎服,后用十全大补汤。
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八七:二气丹
丹砂1两,雄黄1两。
上为细末,用瓦合子1只,入药在内,先用赤石脂封口,后捣纸筋泥固济,阴干;每次用粗瓷碗1日盛药合子,又用阴干浮萍草3两拥定,更以1瓷碗覆之,内外用纸筋泥固济,亦候阴干。然后于地上掘1小坑,坐定碗足令稳,用炭半秤,簇定顶上,煅令通赤,去火候冷,取药细研;又用天南星半两为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取瓦盆1只,盛水半盆,以竹筛子安盆上摊药,日内晒干。
壮元气,驻颜色,破久冷。主诸虚证。
每日空心以井花水吞下1丸。服此药1料尽后,过3-2月方可再服。
《局方》·卷五(续添诸局经验秘方):二气丹
硫黄(细研)1分,肉桂(去皮,为末)1分,干姜(炮,为末)2钱,朱砂(研,为衣)2钱,附子(1枚大者,炮,去皮脐,为末)半两。
上为末,细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助阳消阴,正气温中。主内虚里寒,冷气攻击,心胁脐腹胀满刺痛,泄利无度,呕吐不止,自汗时出,小便不禁,阳气渐微,手足厥冷;及伤寒阴证,霍乱转筋,久下冷痢,少气羸困,一切虚寒痼冷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煎艾盐汤放冷送下。
《济生》卷三:二气丹
二至丹
消石、硫黄各等分。
上为末,于银石器内,文武火上炒令鹅黄色,再研细,用糯米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伏暑伤冷,二气交错所致的头痛、恶心、脘痞、呕吐、泄泻、霍乱厥逆,以及尸厥证。亦由脏气相刑,或与外邪相忤,故气郁不行,闭于经络,诸脉伏逆,昏不知人。因吊丧问病,入庙登家,卒然手足逆冷,肌肤粟起,腹中雷鸣。
二至丹(《医略六书》卷二十四)。
1.《医学入门》:消石气寒为阴,硫黄气热为阳,以二气理二气也。
2.《医略六书》:阴阳交错,痞膈于中,二气不相接续统运,故吐泻不止,手足厥逆焉。消石飞升,能升阳气以消溶逆气;硫黄发育,能壮真火以统运真阳。煅过,丸服,使阳气运而阴翳消,则二气调顺,而阴阳无交错之虞,何患厥逆吐泻不瘳哉!此拯阳奠阴之剂,为阴阳二气不相统接之专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