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时体温超过38℃以上需就医
中医称中暑为“暑厥”、“暑风”、“闭证”,认为是由于体内元气亏虚,夏季暑邪乘虚而入,灼燔阳明、触犯心包所致。邓健主任指出,出现中暑时,可出现全身无力、气短、困倦,头晕、眼花、恶心、呕吐、步态不稳,可伴发热、昏迷、抽搐等症状。在临床上,根据病情轻重,可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、重症中暑三种类型。
(1)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、口渴、头晕、眼花、耳鸣、心悸、胸闷、恶心、乏力,注意力不集中,四肢发麻,体温不超过38℃。此时如能及时休息,脱离高温环境,一般在短时间内,人体调节即可恢复。
(2)轻症中暑者,上述症状加重,体温多升高到38℃以上,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,出现大汗、皮肤湿冷、脉搏细弱、心律加快,血压下降等呼吸急促,脉搏快。
(3)重症中暑者,病情更为严重,汗都出完后可见高热、面色潮红、血压下降,甚至发生昏迷、危及生命。所以,专家提醒,遇大汗淋漓,乏力等重症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,以免延误治疗时间。
中暑有先兆,立即降温可恢复
外出跋山涉水时,尤其是在烈日炎炎下,有可能会出现先兆中暑,此时大多数人可能会感觉头晕眼花、心悸胸闷等,邓健主任强调,此时应该赶紧去阴凉通风的地方,敞开上衣散热,口服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液,在太阳穴上涂抹清凉油以祛暑湿,同时用冷水毛巾敷头部、腋窝及大腿内侧以加快散热。此时通过降温处理,休息一段时间,身体可以恢复。
需要指出的是,先兆中暑时,不可以快速降温,比如立即拿冰块降温,这很有可能会让皮肤腠理毛孔关闭,导致体内的热不能散发出来。
防暑降温,避免暑气伤人
在三伏天注意防暑降温,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,邓健主任建议,外出最好能够戴帽子或者打伞。而中暑最易在最热的中午12时到下午2时之间发生,因此最好避开最热时段外出游玩。
在外出时,还需多饮水,一方面补充消耗之津液,另一方面,饮水补充了汗源,通过出汗有利于体表的散热。
暑湿容易伤阴耗气,有的人在高温下活动后感觉身体不适,头晕乏力,这说明暑气伤身,因此邓健主任建议,在炎炎夏日,睡好吃好才能养足津气,补充消耗。饮食上可选择新鲜的鱼、虾、鸡肉、鸭肉等脂肪量少的优质蛋白食品,夏季瓜果较多,既富于营养,又清淡无腻味,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,如西瓜、柠檬、葡萄、菠萝、山楂、水蜜桃和杏子等,同时还需要保持足够的睡眠,如此一来,不容易被暑气所伤。